道德经最后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大意是:“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原则是有作为而不争功劳。”老子试图说明某些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其实质往往并不一致。这之中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评判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按照这三条原则,以“信言”、“善行”、“真知”来要求自己,作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谐。按照老子的思想,就是重归于“朴”,回到没有受到伪诈、智巧、争斗等世俗的污染之本性。
张松如说:“世界上的事物多种多样,社会现象更是十分复杂,如果单单认定‘信言’都是不美的,‘美言’都是不信的;‘知者’都是不博的,‘博者’都是不知的,这就片面了。不能说世界上真、善、美的事物永远不能统一,而只能互相排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就不免始于辩证法而终于形而上学。”对此,我们倒认为,没有必要从字面上苛求老子,否则就会偏离或曲解老子的原意。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往往这么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听到这些话后,大概很少有人去钻牛角尖,反问:难道忠言都是逆耳的吗?难道良药都是苦口的吗?所以,老子的这些警句并不存在绝对化的问题。
现代主流观点还是倾向于如何将“良药”变得不苦,甚至变甜,如果将“忠言”说的不逆耳,甚至顺耳。我们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如何让人接受咨询师,那么逆耳的忠言恐怕难以到达这个目的。我们务必首先考虑对方的可接受程度,特别是应用质问技术的时候,往往需要顺耳之言的铺垫。在咨询处理家庭的关系的时候,很多人碰到同样的问题,家人对每个人来说是安全感最高的人,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可能会过于释放自私的本性,而对家人要求过高,沟通过于直接。不少家庭矛盾就起源于“忠言逆耳”,只抓住家人的缺点,然后以”忠言”的形式很”逆耳”的去表达,没有去换位思考,虽然是“忠言”,但因为“逆耳”让人无法接受,而且每个人是不可能没有缺点的,过于苛刻的要求反而让家庭关系变得紧张。
事实上这种“忠言逆耳”的现象还存在于领导与下属之间。用的好就是良药,用不好副作用更大。领导的艺术在于如何将命令、责备、批评等内容,表达的更让人容易接受,出发点很好很高,但是如果下属难以接受这种形式,甚至有委屈,恐怕这就只是个人的情绪发泄而已了,反而达不到原先教育改进的目的。同样的,下属对领导有些看法,有些意见,如果作为一种抱怨、指责的形式去表达,虽然是“良药”,是“忠言”,恐怕也难以让领导接受,只能招来领导消极的评价。我们何院常作“小聪明”与“大智慧”的比方,他解释:“小聪明”虽然是从提出者角度来看是忠言良药,但缺乏大局观与换位思考,没有考虑可执行性以及执行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这样的“小聪明”是难以解决的钻牛角尖。而“大智慧”眼光长远,有包容,可操作,理想却不失现实,能为人所接受,良药却不苦口。当然从可持续改进的流程来看,“小聪明”是发现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很重要,只要表达合适,考虑周全,“小聪明”就可以成为“大智慧”,否则停留在抱怨层面的“小聪明”只能成为负性能量。
《道德经》里讲的很有道理,是辩证唯物的,引文这一段指出了现象和本质往往不一样,但不能过于直接理解应用,非此即彼的绝对化不是辩证,道家讲究可以相互转化,融会贯通,比如福祸相依之说等。至于怎么把握,见仁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