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符薇薇文/摄
青少年时光应该是无忧无虑的,焦虑、抑郁……这些字眼在许多人看来,似乎与阳光般的青春期不沾边。但实际上,心理问题已经偷偷在青少年群体内蔓延。
不久前,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等联合发布的《国民抑郁症蓝皮书》(2022—2023)数据显示,在我国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的患者为在校学生,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其中41%的患者曾因抑郁休学。
当青少年开始走入“心理洼地”,到底是孩子变脆弱了,还是压在孩子身上的“大山”太沉了?
张晨意识到孩子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是在女儿小伊初一下学期的时候。
一次外出时,张晨发现女儿的后脑勺秃了一片,原本浓密的头发竟然稀了不少。
“最近没睡好,可能脱发了吧。”女儿的回答开始让母亲担心。之后,张晨开始密切关注女儿的一举一动。直到有一天发现,小伊在做作业时,右手握笔,左手则不自觉地伸向了自己耳后,一根接一根地拔下自己的头发。
张晨赶紧带着小伊去医院挂了心理科门诊,医生诊断小伊患上了“拔毛障碍”。“拔毛障碍”就是俗称的“拔毛癖”,是一种多发于青少年的精神心理疾病。
在医生的引导下,小伊才慢慢诉出心声:小学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上初中后,却慢慢跟不上学习的进度了。
“我妈总是对我说,你之前那么优秀,上了初中也不能掉队,我真的很怕妈妈对我失望。”小伊说,这种焦虑,让她开始不自觉地拔头发,特别是遇到难解的题目,有时会不自觉地拔下一大把。
小伊的诉说让张晨开始反思,对女儿的期待是不是太高了?给她的压力是不是太大了?平时是不是太不关注孩子情绪问题了……张晨试图和女儿一起走出“困境”。
许多家长和老师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往往都是从孩子表现出厌学情绪开始的。
颜思雨是台州某初中的一名班主任,作为一名“90后”教师,她总觉得自己挺能和学生“共情”。
在学校的一次仪容仪表检查中,班里的女生小梦因为刘海过长被校纪检组记名。等到颜思雨来上课的时候,小梦正趴在课桌上哭,同桌说小梦已经哭了很久。
青春期的女孩子爱美,颜思雨觉得可以理解。课后,她把小梦单独叫到办公室,想好好聊聊,没想到小梦的情绪始终很低落。
小梦没来上学,家长发来消息说,孩子回家突然说不想上学了,问颜思雨是否知晓原委?
颜思雨百思不得其解,小梦平时是个乖巧的女孩,学习成绩也不错,除了有些内向,挑不出什么问题。
两周后,家长带着小梦来学校办理了休学手续,小梦被诊断出轻度抑郁。
在和家长的交流中,颜思雨得知,由于小梦的内向和不善表达,她已经多次和好朋友发生矛盾,开始“冷战”,无法处理好和朋友的关系,时常令小梦感到压抑。长久积压的抑郁情绪,最终由一次仪容仪表检查爆发了出来……
在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大门一侧,有一片庭院式的小木屋,这是医院的临床心理中心。每当晴好天气,阳光通过天井、窗户洒进房间的各个角落,扫除一切阴霾。
台州市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96525的值班室就设在临床心理中心。
“您好,这里是台州96525,有什么可以帮您?”随着接线员温声应答,电话那头往往会在片刻迟疑后,传来胆怯、气愤,亦或是带着啜泣声的讲述……
“我连续两次模考没考好,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同桌总是给我起绰号,还在背后偷偷嘲笑我。”“爸妈离婚后都组建了新的家庭,我觉得我好像被抛弃了。”……无处倾诉的心事、无法宣泄的烦闷都好似找到了一个隐秘的“树洞”。
(值班人员正在接听96525热线)
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汪晓静是96525热线团队的一员。值班时,她平均每天会接到六七个咨询电话,有时一接就是半个小时以上,拨打热线的大多是青少年。
学业压力、家庭问题、人际交往……汪晓静总结,大部分孩子的咨询无外乎这几个方面。耐心地倾听着,没有说教也不会附和,适时地帮着分析或是给出建议,在她看来,是电话那头最为需要的。遇上线上沟通难以解决、或是问题相对严重的,汪晓静则会建议对方找个时间来医院看看。
有时候,也会接到潜藏着危机的来电。汪晓静说,同事曾接到一个热线,对方一直不出声,但隐约有风声传来,接线员心中立马亮起了警惕的红灯。在始终得不到答复、对方又没有挂断电话的情况下,同事拨打了110。最终,警方通过定位在一处楼顶找到了这个孩子,这时接线员才松了口气,结束了这通长达数小时却只听得见风声的热线。
去年,该院与市120急救中心联合启动了“院前急救”,需要院前急救、转运的心理问题患者,家属可以拨打120或者96525,医院会派出一支由心理医生、护士等组成的五人小分队。
(“院前急救”小分队即将出发)
医院安康病区医师肇春旭在休息期间时常参与“院前急救”。有些家属希望患者住院治疗,也有患者本人想来住院,家属却不同意……参与“院前急救”数月,肇春旭经历着各种状况,这些经历中,他遇到的青少年患者不在少数。
有一回,当小分队赶到一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中时,孩子站在窗前,手上还有自残留下的划痕。肇春旭慢慢靠近孩子,试图取得交流,尝试了许久,孩子终于向肇春旭敞开了心扉,絮絮叨叨地“吐槽”自己和父母关系不睦、不愿意去上学……最后,这个孩子被转运到二院,住院治疗。
汤义平是医院身心科主任医师,有着近30年的临床经验。他说,近五六年,医院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门诊量明显上升,他接诊的青少年患者已经占了半数以上。从临床的角度来讲,青少年的抑郁发病率一年比一年高,而且程度都比较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峻。
(一位家长正在咨询汤义平)
青少年心理问题高发,症结到底在哪?“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旺盛,这一阶段孩子正在探索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处事准则。”汤义平分析,内心激荡期的青少年,本就容易陷入心理困境。当下,家长工作压力大,亲子间缺少互动和陪伴,孩子表现出的一丝端倪,往往会被家长“选择性忽视”,进而埋下了“祸根”。
汤义平说,他曾接诊过很多患者的家长都有这样的观念,“你想要什么我都给你了,你怎么还不知足?”在家长看来,孩子需要的支持是物质层面上的,其实青少年需要的来自父母的支持,更多的是心理层面上的。
“家长们要多抽点时间听听孩子的‘吐槽’,跟孩子搭建沟通的渠道,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汤义平建议,多倾听、少干涉,让孩子学会独立处理问题,在他们真正需要帮助时,家长可以适时出手。
“从学校层面来看,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心理状况的,是老师。”汤义平说,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会从在校的人际交往、成绩变化等方面表现出来,老师要密切关注孩子变化,做第一发现人。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度过心理激荡期,需要家庭、学校合力。
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通过开展院校合作,在试点学校开设了“心理专家工作室”,定期安排心理专家培训、指导、筛查、面诊、咨询;与团市委联合举办每月一期的心理健康大讲堂,在全市各中小学校开展重点关爱贫困、留守、流动、单亲、残疾、遭遇校园欺凌等专题讲座。
早在2019年,“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保护平台”工作就被列入市委改革办群众“牵肠挂肚”改革项目。去年,团市委联合各相关部门、学校等开展台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心灯”计划,为青少年打造一个心理健康问题咨询、青少年维权的公益阵地。
……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除汪晓静、肇春旭、汤义平外,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转载自台州日报、望潮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