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陈主任跟我讲了个故事。在蒙古旅游期间,饭菜不好,但我们医院某领导从来不说难吃,反而经常讲很有特色。有一天陈主任实在看不下去了,自己给每桌加了条鱼,价钱不菲,味道仍不咋地,但那位领导却边吃边夸味道好。仔细想想,如果领导也说难吃,这种氛围会传染,结果可能就大家都说难吃,最后没人吃,不仅浪费,还伤了加餐者的好心。实话实说是一种诚实,但诚实有时候未必真诚。
真诚是真心实意,坦诚相待,为对方利益着想的,它基于诚实但又不迂腐于有话必讲,而是讲出来的都是为对方考虑,为了大局考虑的。我们医务人员在很多地方就面临真诚和诚实的选择,比如癌症患者的告知与否。做为专科医院,精神疾病的告知往往也需要真诚,一旦真诚与诚实产生矛盾,我们将如何取舍呢?道德经有言“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知其白,守其黑”就是一种真诚。在初诊的患者中,很多家属,尤其是一些年轻病人的家属,很难接受自己的亲人患了精神分裂症,医生谈话时,直接的告知和对预后理性的分析,对家属的打击是巨大的,而且有时让家属无所适从。但不告知,又不能让家属足够重视,而且目前告知已经被提升到了相当的地位。临床中,不管是病重、病危还是各种有创侵入的操作谈话,对家属来说都是一种心理刺激,医生如不能感同身受的去告知,而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个谈话签字,带着分清法律责任的小想法,强调那些万一发生的事情,虽然很诚实,但这样的告知谈话是残酷无情,缺乏真诚的,有时候反而招来家属的意见。我曾尝试过各种方法去谈话,也曾担当过患者家属(父亲心脏手术)的角色,现在总结起来,对自己曾过于如实强调后果的谈话感到抱歉。我们谈话的目的首先是告知病情,可能的风险和预后等等,同时也是一种真诚的安慰和帮助。这是我在美国一些影视片中听到过的谈话:“您已经到医院了,请放心,您会好起来了。”“我很难过的跟你讲……但我们会尽力采取这些办法……来避免发生”。而我们经常是这样说的:“您的家人现在血压比较高,可能发生脑血管意外……等等,甚至猝死,请你理解我们医生,请您在这里签字”;“你的家人现在有早搏,诺,心电图做出来了,可能发生心律失常,甚至猝死,万一发生了,请您理解……同意的话,请您在这里签字”;“你的家人得了精神分裂症,没办法,可能要一辈子吃药了,以后还可能经常复发,你要经常来医院复查……一定要记住让他吃药”。如果我们是家属,感受到真诚了吗?其实我在体验当家属的时候也没有感受到真诚,虽然医生都诚实相告了。
工作中也存在诚实与真诚的矛盾,比如抱怨,往往是有实际情况可依的,说的也都是实话,确实存在的问题,但这种情绪是会像抱怨难吃的鱼一样传染开来的,最后的影响是大家整体抱怨而没人去吃那条鱼了,哪怕那鱼的味道也没那么糟糕。情绪的不但会传染还会放大,这在股票期货市场尤其突出,事实上把握住了这一点,做股票就基本不会亏了,这是题外话。工作上,诚实的抱怨只是一种小聪明,而真诚的待人才是一种大智慧。我们不是说不允许发泄,不允许抱怨,不允许诚实,相反,我们要知道问题的所在,所谓“知其白”,但能否“守得住黑”呢,这才是真诚的关键。在心理咨询的技术中,真诚被提到很高的高度,这是良好咨询关系的前提,我们要真诚的讲实话,而不是伤人的讲实话。就像曾经的一个故事那样,一个人在一个婴儿周岁宴上说“这个婴儿将来是要死的”,这是实话,谁都会死,但不真诚,所以这个人最后被众人打了一顿。
在一项调查里表明,真诚是一个人是否受欢迎的第一要素。那么,你今天真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