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和减法

2013年03月26日 点击率:3417
  老子在《德道经》的说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大意是:学习是一天天增加的,学道是一天天减少的。如果说学习是做加法的过程,那么学道就是做减法的过程了。
  从出生以来,我们每个人都在做着“加法”。婴儿期是一个“零”的状态,随着成长,通过学习、历练,我们学会了语言、思考,学会了知识,也学会了为人处世。科学知识不断增加的同时,我们的道德系统、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开始产生、发展。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然过程,其中“加法”是必不可少的。
  从幼儿园开始,我们鼓励和赞美孩子,当然,这并没有错,但同时我开始迷茫,孩子是否将来只听得进好话?在加法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是否也该做做减法?这就像张无忌学“太极剑”,张三丰对他要求是:先学会再忘光。这其实是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一个人的优点往往同时也是缺点,比如一个执着的人可能同时也是固执的,一个有主见的人可能同时也是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一个自信的人可能同时也是自负的……有人说这个一个程度的问题,但这却是最难把握的。或许,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减法”。
  《德道经》第二十八章说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大意是:知道刚阳的显要,却能坚守阴雌的柔静心态,甘愿做地位低下的溪谷,保持好的道德水平,回归到婴儿状态。这就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这使我联系到精神科的一些疾病,我们把回归婴儿的表现称为“精神衰退”,但或许这种回归是一种自我的保护反应,是被动的,精神疾病以后的一种自我保护。就像手碰到火会自动缩回一样。那么是否我们或许更应该在出现心理问题之前就主动的去做做减法呢?
  在人际关系方面,我们经常说换位思考,事实上换位思考的目的是为了对原位的自我做减法。创建工作的开展中,我们也会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有时候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态度是积极的,付出是有目共睹的,但可能角度不同,沟通不够,在磨合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对一个团队的工作是负面的,对自己工作生活的软环境也是负面。或许我们在抱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抱怨着,或许我们换个位置思考就更能理解对方。如果大家都自顾自的工作,就像一堆圆球在一起转动,是不会有力量的传递的;如果大家都固执于自己的观点,就像一堆刺猬在一起,还可能相互伤害;如果我们每个人通过“减法”来磨合,像齿轮一样,各展所长,又能包容别人,从而使得配合更默契,工作更有效率。
  最后,还引用《德道经》来总结一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一种减法的极致状态,“无为”不是消极,“无为”的目的是为了“无不为”。创建工作是一个有为敢为的工作,是一个不断学习的“加法”过程,但不妨工作中我们也做做“减法”,学学“无为”,或许“无为”能带来更多的能动性,带来更多的创新精神。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