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长寒假已经结束,最近带孩子来看病的家长特别多,其中13—16岁的初中生占了大部分。”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汪晓静说,由于假期结束、学习压力加大、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等多方面因素,近期青少年在睡眠和情绪方面的问题不断增多。“从2月1日开始,来看诊的孩子就不断增多,到2月6日共有40多人,大部分都是初中生。”汪晓静提到了门诊中非常典型的“15岁现象”,他们的病症主要表现为厌学、情绪低落、无故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失眠、记忆力减退、头痛等等。她说,有些孩子是临近开学才有这些症状,有些是原有的抑郁症状在开学季加重了。“这个时候出现这些状况,主要跟假期作息不规律、每天看电视、打游戏、过惯了被照顾的生活有关,这些孩子通常对开学后的独立生活忧心忡忡,担心新学期课业太重,以及师生人际关系等问题。”

汪晓静说,大部分开学综合症,通过孩子们的主动调节,一般一周左右就可以逐渐恢复正常。她建议,同学们要减少娱乐活动,把注意力放到学习上。假期孩子精神过度放松,娱乐活动多,大脑活动少,很多人难以静下心。开学后,家长要注意减少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用做手工、益智游戏来取代。同时,家长可与孩子共同拟定新学期计划,在商讨中完成从假期到开学的“频道转换”,把孩子新学期要读哪些书籍、以谁为标杆、需要重点提高哪些学科成绩、家长怎样配合等内容一一纳入学习计划,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消除假期后的失落感。

作为家长也不妨制定自己的家庭计划和学习计划,购买一些名著以及历史、人物、励志等方面的书籍与孩子一起阅读,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人文素养,有利于拓展孩子的知识面,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学习氛围。她特别指出,室外运动少的孩子,家长还需逐步适量带孩子进行室外运动,以免开学后突然增加的体育活动对孩子造成不适。“如果情绪迟迟调整不好,并伴有失眠、生物节律紊乱、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不佳、容易烦躁等问题,时间超过两周以上,或者原先有情绪障碍的程度加重了,就需要及时就诊。”汪晓静说,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普遍且隐蔽,对于情绪的表达不像成年人那样直接,但其实孩子的情绪问题与家长密切相关。很多孩子一开始往往是以失眠、注意力难以集中、脾气急躁、厌学等为主要表现。但此时一些家长会认为是孩子不求上进,采取比较强硬的手段让孩子继续学习,久而久之使得孩子的坏情绪不断滋生发展。

当出现学习成绩出现波动时,一些家长反而先出现情绪问题,一味批评指责,很容易使孩子心情沮丧甚至发展到焦虑抑郁。在沟通中,孩子也会认为跟家长倾诉会惹来批评等后果,所以家长也问不出所以然。还有的父母经常吵架,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这些孩子,汪晓静建议,到心理科就诊,陪同的家长不妨和孩子同治,因为孩子心理问题的“根”多来自于家长,家长的心理和情绪的调整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