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输液!!!

2017年05月28日 点击率:3936
一、静脉输液有什么误区?
 
一、静脉输液有什么误区?
专家认为只有以下3种情况才有必要输液: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病情危重,发展迅速。
国内外医学专家呼吁:“医生在选择用药时,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如医生违背这一原则,滥用输液,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输液反应轻者头痛、低热、药疹、心慌,重者高烧、寒颤、关于酸痛、烦躁、抽搐、休克甚至死亡。输液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易将病毒细菌带入体内,在几种给药方式,打点滴是最危险的。
 
走出静脉输液的误区
输液器是不容忽视的“杀手”
静脉输液时,看似透明的液体中存在的不溶微粒就源源地进入了人体。这些微粒是钙、硅、铝等无机微粒及炭黑、纤维、结晶体、玻璃屑和细菌、霉菌芽孢以及塑料、橡胶、中药胶体微粒等。北京安贞医院曾在1毫升青霉素和0.5%的葡萄糖液中检出粒径在2-16微米的微粒542个;在1毫克20%的甘露醇液中检出粒径在4-32微米的微粒598个。
莫走进静脉输液误区
误区一:输液能提高吸收速度,病好得快
专家们认为,那种认为输液“来得快”而盲目输液者,其“得”不一定就比“失”多。因为,输液除了微粒损害外,尚有:①风险高。如静脉输液的无菌要求极高,无论是药物、溶液、药瓶,还是消毒皮管以及操作过程都要求无菌,基层医院难以保证,即使是无菌要求极高的大型医院,也有1%以上的输液者会发生输液反应;②有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及老年人,不适当的输液会造成生命危险;③静脉输液可伤害血管,引起血管纤维化。
误区二:输液效果好,无论大病小病都选择输液
一种药制成什么样的剂型(片剂、丸剂、针剂等),是由药物的理化性质、疗效、作用部位、毒副作用等因素决定的;患者使用什么样剂型药物,是由其具体疾病和病情所决定的。临床上需要输液的情况,一般为:①危重病抢救以及抗严重感染,或病情发展迅速,需要很高的组织药物浓度紧急治疗时;②存在吞咽困难、严重呕吐、腹泻或胃肠道病变严重,有明显的吸收障碍或潜在的吸收障碍时;③胃肠不易吸收的药物,口服会明显降低生物利用度时。而对像感冒这类疾病,一般不需静脉输液。对付普通的病毒性感冒发烧,最好的办法是多休息、大量喝水、补充维生素C,口服抗感冒药物等。当然,如果高热不退,食欲极差,频繁呕吐,继发细菌感染(如肺炎)时,就应由医生决定是否输液。
误区三:定期输液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作
现在,定期给心脑血管病患者输一些活血化瘀、降低血液粘稠度、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已经成为不少医院的惯例和患者心目中的“救命稻草”。很多老年人认为输了液就能防止冠心病、脑血栓,事实上,输进的药物随着身体的新陈代谢,药物的作用会很快消失,所谓每年两次输液可以防心脑血栓是没有道理的。
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由其引发的血栓随时可能发生。预防血栓类疾病,保障血管畅通,是一辈子的事情,一年四季都应予以关注。当发生急性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时,积极静脉输液,使用有关药物,其利远大于弊。预防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口服降压、去脂、抗血栓等药物,既有效,又安全、方便、经济实惠。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