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就少不了聚一聚,俗话说“无酒不成席”,这大过年的,大家也都会喝点酒助助兴。
但是一上桌喝开了,恐怕就不是助助兴,一不小心就刹不住车啦。每年春节期间因为喝酒引起的急性酒精中毒也不在少数。
那么,喝酒前请先看看我们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酒依赖治疗中心和药剂科给大家的新春喝酒科普小知识再喝吧!
咱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急性酒精中毒:
急性酒精中毒
指由于短时间摄入大量酒精或含酒精饮料后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状态,多表现行为和意识异常,严重者损伤脏器功能,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进而危及生命,也称为急性乙醇中毒。
酒精,从我们的胃开始就能很快进入血液。约95%的酒精则是通过肝脏代谢的。肝脏中的“乙醇脱氢酶“将乙醇转化为乙醛,接着”乙醛脱氢酶“再将乙醛转化为乙酸盐。后者是对人体无害的,而乙醛则是导致我们恶心、呕吐、头痛等醉酒症状的直接原因。
所以千万别贪杯哦,在这样喜庆的日子里,我们喝也要喝的开心,喝的健康哦!
万一如果有人喝多了,该怎么来判断是不是酒精中毒呢?有以下几个要点,请收好!
一、有明确的过量酒精或含酒精饮料摄入史。
二、呼出气体或呕吐物有酒精气味并存在下列情形之一:
(1)多语或沉默、语无伦次、情绪不稳、行为粗鲁或攻击行为、恶心呕吐等;
(2)感觉迟钝、肌肉运动不协调、躁动、步态不稳、明显的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复视;
(3)较深的意识障碍如昏睡,神经反射减弱、颜面苍白、皮肤湿冷、体温降低、血压升高或降低、呼吸节律或频率异常、心搏加快或减慢、二便失禁。
这些反应看起来就很吓人呢,如果发现饮酒后有上述表现,及时就诊很关键。当然,防患未然更重要。其实,有很多人是不适合饮酒哒,千万要自己把持住了哦。
不适合饮酒的人群:
1、服用头孢类药物等。
2、患有某些躯体疾病,如肝病、胃溃疡等
3、在接受酒依赖的治疗康复的患者
4、无法控制饮酒量的人
5、21岁以下的青少年
6、开车或从事其他需要技巧、协调和警觉性活动的人
7、准备怀孕或已经怀孕以及处在哺乳期的妇女
以下这几个误区,您千万要避免。
1、酒量可以练出来?
我们的歪果仁,比如俄罗斯,他们很多人体内的乙醛脱氢酶活性很高,而亚洲人的乙醛脱氢酶活性低。我们经常在酒桌上讲自己“不胜酒力”,翻译成学术用语就是:身体里乙醛脱氢酶的缺乏或活性低。
所以,”酒量“这个东西是基因决定的!不是练出来的。
2、与雪碧一起喝不容易醉?
有研究表明,雪碧可以加快酒精代谢;但同时碳酸饮料也会使胃体积膨胀,反而增加酒精吸收面积,更易醉酒。
3、牛奶、酸奶、果汁、蜂蜜水能醒酒?
牛奶富含蛋白质和水,理论上可以稀释酒精,但是前提是得一口酒兑着一口奶。
果糖可以提高乙醇脱氢酶的效率,饮用含有果糖的食物或饮料如蜂蜜水可以加快酒精代谢到乙醛的过程。
然而:乙醛正是造成醉酒症状的元凶!
所以,小伙伴们,千万不要再欺骗自己啦,要想不醉酒,关键就是自己控制量。
有些人可能正在服药,那么当服药遇上春节,我们到底该不该喝酒呢?
台州二院药剂科为您贴心整理了一份清单,同样请仔细看哦。
都说“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其实还有一句“酒后不吃药,吃药不喝酒”,但经常有人不当回事。
严格意议上讲,只要是吃了药,就不再适宜饮酒了,不管是红酒、啤酒还是白酒,只要吃了药,在停药的1到2天内是不适宜喝酒的。
其中有几大类药物对酒精的反应特别致命的,服用了这几类药物再饮酒的话,就会引发一系列医学上称为双硫仑反应的极度不适,进而危及生命。
什么是双硫仑反应
吃药后喝酒引起的反应称之为双硫仑反应,双硫仑本身是是一种戒酒药物,双硫仑在与乙醇联用时可抑制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使乙醇在体内氧化为乙醛后,不能再继续分解氧化,导致体内乙醛蓄积而产生一系列反应。
许多药物具有与双硫仑相似的作用,用药后若饮酒,会发生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视觉模糊、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出汗、口干、胸痛、心肌梗塞、急性心衰、呼吸困难、急性肝损伤,惊厥及死亡等。
第一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包括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先锋ⅴ号)、头孢拉啶(先锋ⅵ号)、头孢美唑、头孢米诺、拉氧头孢、头孢甲肟、头孢孟多、头孢氨苄(先锋ⅳ号)、头孢克洛等)、痢特灵、氯霉素、呋喃妥因、甲硝唑等。
头孢类+酒=毒药
在吃过头孢类的药物,或是打了头孢类的消炎针之后,再喝酒,就会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主要是因为口服头孢类药物后食用酒精,导致体内乙醛积蓄产生的中毒反应。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喉头水肿、口唇紫绀、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幻觉、恍惚、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另外,双硫仑样反应严重程度与应用药物的剂量、饮酒量呈正比。饮用白酒较啤酒、含酒精饮料等反应重,用药期间饮酒较停药后饮酒反应重。
双硫仑反应严重程度与应用药物的剂量、饮酒量呈正比,饮用白酒比啤酒、含酒精饮料等反应重。本身就有心血管基础病的人,有可能严重到造成呼吸抑制、心力衰竭乃至死亡。
那么,饮酒和吃药,到底间隔多久才是安全的呢?
调查分析显示:饮酒后5天之内的人,吃头孢类抗生素都可能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喝酒6天以后,再服药,是安全的。
第二类:镇静催眠类药物
安眠药+酒=一条人命
如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安定、利眠宁这些大脑抑制剂,在乙醇的作用下,会被人体加速吸收,同时还会减慢其代谢速度,使药物成分在血液中的浓度在短期内迅速增高。
饮酒后,酒精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加上这些大脑抑制剂,使中枢神经系统正常活动受到严重抑制,可使患者出现昏迷、休克、呼吸衰竭、死亡等。
据说,喜剧大师卓别林就死于酒后服用安眠药。
安眠药(舒乐安定或安必恩)如果与酒精合用会造成危险后果,因为酒精会加重安眠药的镇静效果,对大脑活动有抑制作用,会引起严重的困倦和眩晕,如果服用者在活动状态下,还会增加跌倒、受伤和出车祸的风险。
服用安眠药的同时大量饮酒会让血压降低到极低的水平,并导致呼吸困难。
第三类:解热镇痛剂类
止痛药+酒=消化道出血
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这类药本身有对胃黏膜有刺激和损伤作用,而酒精也伤胃,两者双管齐下,可导致胃炎、胃溃疡、胃出血等。
第四类:利血平、抗癌剂、“异烟肼”(抗结核药)等药物
降压药+酒=低血压休克
酒有很多种,如果服此类药后喝的是葡萄酒,则容易出事。
服用降压药的朋友,包括利血平、卡托普利、硝苯地平这些降压药,如果饮酒,可能引起血管舒张,而出现低血压,甚至休克、危及生命。
皆因葡萄酒含有的酪胺,若大量积蓄,会对人体造成重大伤害,导致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泻、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甚至脑溢血。
正常饮用时,其中的酪胺可被人体自然破坏,但若服下此类药后,人体却无法成功破坏酪胺,难免就出事了,后果还颇严重。
第五类:降糖药
降糖药+酒=低血糖休克
糖尿病人也要格外注意了,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期间,空腹饮酒的话,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
酒精会刺激胰岛素分泌,而如果患者刚服完降糖药,血糖已降到标准值,这时酒精使胰岛素增加分泌,势必会引起低血糖。尤其在服用格列苯脲或注射胰岛素后饮酒,出现低血糖的几率更高。
另外,像二甲双胍这类降糖药,如果与酒精混用可能会出现一种罕见但非常严重的副作用——它会增加乳酸性酸中毒的风险,即乳酸在血液中堆积起来,导致恶心、无力等症状。
再者,长期喝酒引起肝损害的同时,还会增加酮症发生的概率,因为酒精会对抗身体的胰岛素,抑制肝脏的糖代谢。所以如果糖尿病患者大量饮酒,有可能会诱发酮症。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低血糖症状表现为心慌、出汗、疲乏无力,甚至烦躁、意识混乱、多语,常常被醉酒反应掩盖,不易与醉酒区别,以致即使发生了严重而持久的低血糖,而患者往往浑然不觉,最终发生低血糖性休克。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脑组织不可逆的损害,甚至引起死亡。
第六类: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酒=加重病情、血压上升
抗抑郁药和饮酒都会延缓中枢神经系统的运行节奏,影响到大脑的功能和思维能力,削弱警觉性。两者结合在一起会让人感到困倦,降低人们的判断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和反应时间;还会导致抑郁症的症状恶化。
对于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抑郁症患者来说,酒精还会与这类药物发生交互作用,使血压上升,有一定危险性,因此医生会建议这类患者完全避免饮酒。
而对于服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比如舍曲林、百忧解和帕罗西汀)的抑郁症患者来说,虽然还没有充足证据证明药品会与酒精发生不利反应,但由于酒精会使患者头晕、嗜睡和注意力不集中,因此还是建议最好不要饮酒。
第七类:治疗关节炎类药物
治疗关节炎类药物+酒=胃溃疡、肝损伤
如西乐葆、萘普生、扶他林等。上述药物与酒精混合服用时会引起溃疡、胃出血、肝损伤等副作用。服用西乐葆,就不能喝酒,特别是药物已经引起更高的心血管副作用的风险,如心脏病发作和中风,而且酒精会增加这种风险。
生活如此美好的,我们在享受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幸福的同时,千万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开玩笑,和死神握手,不要和自己下这样的生命赌注,一失足成千古恨。
只要感情深,喝啥都是酒!
春节饮酒莫随意,身体健康最重要!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